今年以來,市工信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落實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解放思想,主動作為,大力推進“穩增長、促轉型”,工業經濟發展呈現出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 下半年,市工信局將認真貫徹本次市委全體(擴大)會議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高質量建設“兩地兩城”要求,進一步增強做大、做強、做優工業經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著力做好“五篇文章”,加快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上半年工作回顧 ●強化經濟運行監測,有力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 工業生產總體平穩。1至6月,全市1005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1114.9億元,同比增長2%;282家新興產業企業實現產值640.8億元,同比增長1.8%,占規模工業的比重為57.5%,高于全年目標0.7個百分點。 重點產業和企業引領作用突出。1至6月,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三大“1115”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產值784.8億元,同比增長1.3%,占規模工業比重70.4%。百強企業實現產值713.57億元,同比增長3.9%,拉動規模工業產值增長2.4個百分點。 新增長點進展加快。34個規上新增長點項目新增產值31.58億元,拉動規模工業產值增長2.9個百分點,新大洲、旭川化學、揚子誠康分別新增產值16.34億元、4.98億元、4.11億元。此外,積極排摸我市航空產業基礎,梳理先導產業、高技術產業和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名單,跟蹤產出情況,為高質量發展筑牢基礎。 ●加快技術改造和智能制造,著力增強工業發展后勁 技改投資穩步提升。全市168個技改項目完成投資36.9億元,同比增長2.8%,技改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達54.4%。5000萬元以上技改項目完成投資29.7億元,同比增長29.7%,占全部技改完成投資的80.5%;億元以上技改項目完成投資23.7億元,同比增長18.5%,占全部技改完成投資的64.2%。 智能制造加速推進。成功召開2019太倉市智能制造大會,現場簽約合作項目達10項;101個企業項目入選《太倉市智能制造項目庫》。成立太倉市智能制造協會,首批會員單位達到60家。 政策服務力度加大。邀請專家對43家企業進行點對點智能制造診斷,提出解決方案。今年對38個智能制造企業(項目)和34個民營技改項目進行扶持,獎勵金額5200多萬元,占邁向中高端資金70%以上。 ●系統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提升綠色發展水平 深化工業企業資源集約利用工作。認真做好2019年綜合評價全覆蓋工作,已錄入企業6000多家。 加強安全整治提升工作。完成化工企業全覆蓋核查檢查,梳理確定最新化工企業名單,制定了《太倉市化工產業安全環保整治提升方案》,有序推進化工園區“一園一策”和化工企業“一企一策”工作。 持續推進節能降耗。做好各鎮(區)和重點用能企業節能考核工作。對全市各鎮(區)和年耗標煤3000噸以上的重點用能企業開展2018年度節能目標完成情況考核。開展節能宣傳周宣傳活動。1~6月工業增加值等價值能耗同比下降1.58%。 ●深入實施“1123”行動計劃,奮力加快民營經濟發展 注重優勢引進和內涵挖潛相結合。上半年新注冊5000萬元以上民營企業26家,其中工業企業9家。新調整104家重點企業中,85家工業企業1~6月完成產值236.84億元,同比增長23.94%。 強化企業技術創新。我市有32個項目列入2019年度省重點技術創新導向計劃項目庫,推薦太倉榮文合纖等3家企業上報國家單項冠軍;推薦20多家企業申報了省級工業設計中心、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等項目。新認定7家太倉市級科技“小巨人”。 做好企業減負降本工作。對我市貫徹落實《中小企業促進法》進行全面自查,認真清理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賬款工作,涉及清理的賬款金額2768.67萬元,目前已完成清理2672.9萬元。 ●多措并舉優化營商環境,全力提高服務效能 加強企業人才培訓工作。組織2名民企負責人參加工信部組織的赴德培訓班;舉辦了1期婁東企業發展論壇;開展了2期研修班,組織了“企業上云”等3次座談研討和參觀活動,上半年培訓企業人才超500人次。 加快企業“走出去”步伐。組織11家企業參加全國優質農產品博覽會、西博會等展銷會,在西博會上,愛克機械、瑞鐵機床現場獲得訂單。組織10余名民企負責人赴德國參加“太倉日”活動,召開交流會與當地德企現場洽談。 加大企業風險化解力度。上半年完成轉貸資金38筆,轉貸金額11.64億元,累計操作411筆,累計金額達105.05億元。 下半年工作重點 ■做好“穩”字文章,確保工業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以高質量發展指標為抓手。對照省、市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認真研究指標,扎實做好相應指標的研究和分解工作,注重有增長潛力企業的挖掘,認真排摸梳理先導產業名單,關注69家重點用能企業的能耗情況,定期跟蹤相關指標的序時進度。 做好運行監測分析。堅持工業經濟特約聯絡員制度,定期召開重點企業經濟運行分析例會,及時掌握企業情況,強化對重點指標、重點行業的動態跟蹤,加強信息收集和預警預測,密切關注中美貿易戰等可能造成重大影響的問題。 強化保存量、抓增量。以博澤、瑞鐵等50個重點技改項目和新大洲、旭川等49個新增長點項目為抓手,幫助未開工的項目快上馬、已開工的項目快建設、已竣工的項目快投產,力促全年目標任務的完成。 ■做足“特”字文章,多輪驅動釋放發展活力 聚力構筑“1115”特色先進制造業體系。圍繞“1115”產業目標,重點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引導企業集群集聚高效發展,加強區域間的產業分工對接,積極打造高水平產業鏈。依托西工大、西工大長三角研究院在航空領域的研發優勢,對接上海航空制造產業發展計劃,培育發展我市航空產業,積極配合航空產業發展規劃編制、航空產業園布局建設、人才團隊及產業化項目引進等工作。 加快推進民營經濟“1123”特色行動。召開重點民營企業和部門聯動會議,傾聽企業發展心聲和面臨的困難與問題,發揮部門聯動作用,群策群力全力幫助企業解決發展難題。加強對104家骨干民營企業和25個2018年以來注冊的已開工或正在著手開工建設前準備的注冊資本50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的跟蹤服務。把提升企業原始創新能力擺在更突出的位置,搭建政產學研用合作平臺,構建全產業鏈創新的生態體系,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引導和支持民營企業以“專精特新”為方向,加快產品與技術升級,構建民營企業的持續競爭力。 推動協同合作特色發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深化與上海等地的領域對接、產業對接、企業對接、人才對接,加快推進嘉昆太科創產業園實體運作,主動承接上海產業轉型升級帶來的產業轉移和產業配套,推動高端成果來太產業化。深化對德合作。在組織企業赴德參加“太倉日”活動的基礎上,組織30家以上民營企業走進德企,促進雙方在產品、資本、技術、人才和管理等各方面深度融合。 ■做亮“老樹新枝”文章,以智能制造推進轉型提升 緊盯“項目建設突破年”要求,積極申報省級智能制造示范區,著力推動智能制造向縱深發展。一是強化標桿引領。聚焦三大產業建立重點骨干企業智能制造掛鉤聯系制度,分行業啟動智能提速行動,挖掘有基礎、有潛力的企業,以智能制造鞏固提升主導產業的競爭優勢。著力打造寶潔、生富科技等13家省級智能示范車間成為行業領先的標桿企業,培育同維、中化等企業成為省級以上智能工廠,建設舍弗勒、駿偉塑膠等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項目,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模式和案例,促使智能制造在我市從“零星綻放”轉變為“全面開花”。二是積極整合資源。充分發揮智能制造協會等社會組織作用,深入開展行業交流,加快區域間創新資源、技術能力、生產能力和服務能力的集成和對接。發揮我市中德智能制造合作創新園平臺作用及“雙元制”培養優勢,加強中德產業、技術、標準化和人才交流合作,不斷促進智能制造創新發展。三是發展工業互聯網平臺。召開全市“企業上云”政策宣講會,打造太倉市工業云平臺,全面推動企業上云,支持企業整合上下游產業鏈打造轉型升級的“云動能”,推動企業加快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 ■做實“綠色發展”文章,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深化資源集約利用工作。根據蘇州“全覆蓋、全評價”工作要求與時間節點,按時保質完成6000多家企業的綜合評價工作。充分利用綜合評價分類結果,通過正向激勵、反向倒逼,盤活存量資源,加快騰籠換鳥。 淘汰低端低效產能。持續做好化工產業安全環保整治提升工作,打出一套新舊動能轉換的組合拳,落實80家化工企業“一企一策”編制任務,為優質項目落戶騰出發展空間。 緊抓節能降耗工作。強化節能目標責任和考核,嚴格執行“百千萬”企業行動計劃,確保完成年度能耗總量和強度控制目標;深入開展能效對標活動,打造玖龍、同維和特靈等制造業綠色轉型升級的示范標桿。 ■做精“做優服務”文章,多措并舉提升服務效能 強化政策服務。落實好省、市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政策措施,充分發揮各級各部門支持企業發展政策的集成效應和疊加效應,增強政策扶持的有效性和精準性,積極幫助企業申報國家、省市轉型升級項目,切實提高企業的政策獲得感。 強化要素保障。加大企業金融化解幫扶力度,以應急轉貸資金區鎮全覆蓋為契機,構建政、銀、企合作平臺,幫助企業化解貸款資金周轉困難,緩解資金壓力。著力降低企業人工成本,努力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全力降低企業其他成本,增強企業發展實體經濟的信心。 深化服務能力。舉辦標桿企業游學訓練營、婁東企業發展論壇等培訓活動,提高企業家的綜合領導能力。11月與德國中心聯合舉辦太倉企業赴德商旅研討班,幫助我市企業更好更快進入德國以及歐洲市場。組織企業參加東北亞博覽會等展銷會,積極幫助企業開拓國內市場。盡最大努力為做大做強實體經濟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奮力推動工業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