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56畝,這是截至11月9日太倉完成拆舊復墾的數據!充分說明我市今年推進國土空間全域整治工作力度空前。 在昨日召開的國土空間全域整治工作現場推進會上,市委書記汪香元指出:“土地空間是太倉發展的基本保障。抓好國土空間全域整治,就是抓住了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 ■用“土地存量”撬動“發展增量” 為何下大力氣開展國土空間全域整治?據第三次國土調查,對于蘇州一些下轄區縣而言,國土開發強度已經踩到“紅線”,土地已成為最為稀缺的資源。 雖然太倉早在多年前就習慣向空中要地,增加地上建筑面積,但此方式能夠騰挪出的空間有限。 用地究竟從何而來?和所有經濟發達地區一樣,“騰籠換鳥”成為必然選擇。從2016年開始,太倉開展“散亂污”企業專項整治,整治“散亂污”企業3255家,騰出發展空間2700余畝。這就是開展國土空間全域整治的效果。 “得益于國土空間整治,今年市級重點項目,土地有了保障。”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繆永華說。 ■國土空間全域整治形成多贏局面 城廂鎮今年對產能低下且后勁不足的電站工業園和太豐工業園這兩個村級工業園“下手”。市資規局城廂分局局長顧勇梅告訴記者,“雖然這兩個工業園區都是合法的工業用地,但我們還是準備力爭在兩年內,通過國土空間全域整治,讓這兩個產業園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同樣,通過國土空間全域整治,位于浮橋鎮牌樓安置小區西側、北瀏河東側的41.7畝土地已經變成金色的稻田。這里原本聚集了五金包裝、木材加工、紡織等20多家小散亂污企業,給周邊小區居住環境帶來不小影響。 “社會治理的成本降低了,周邊老百姓的生活環境得到了提升。”浮橋鎮鎮長宋蔚介紹,通過這一年的國土空間全域整治,浮橋鎮日均工業污水排放量降低了1000噸。更重要的是,一些企業離開后,政府回購土地,再將土地提供給符合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的企業。“把低效的資產變成了產業發展的優質空間。” 拆舊復墾,直接受益的還有老百姓。今年,國土空間全域整治后,沙溪鎮塘橋村完成了對村里“開毛廠”等低效用地企業的拆除,目前,已拆舊復墾土地達70畝。村民李鶴在這次國土空間全域整治中直接受益,借著這股東風,原承包200畝土地的李鶴,又承包了整治后的土地近30畝。目前,這些土地已翻新開溝完畢,種上小麥等糧食作物,“作為糧食種植大戶,自然是承包的土地越多,收益就越多”。 ■太倉速度“搶出”發展空間 今年拆舊復墾、拆遷“清零”、拆違進度均超去年同期。截至11月9日,全市累計完成拆舊項目評估2243家、簽約1779家。 “騰籠換鳥”的實質是產業升級。通過國土空間整治,低端企業無論是被動離開還是主動轉移,不管是主觀意愿還是客觀所迫,都必然經歷這一過程。 深入挖掘空間發展潛力,方能拓寬高質量發展空間。今年10月27日,經蘇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驗收,我市首張“三優三保”拆舊復墾項目驗收結果下發。根據驗收結果,太倉市資源規劃局港區分局上報入庫的6個項目全部驗收合格,新增農用地226.2畝,這是可喜現象。我市將進一步推動全市優化國土空間布局、盤活存量用地資源,保障高質量發展用地。 如果將產業用地形容為一塊“良田”,那么太倉的“良田”應該“種植”的是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精密機械、新能源汽車等產業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