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農業之本、糧食之基。太倉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只有嚴守耕地紅線,保護耕地質量,才能夯實糧食安全底線。近年來,我市全面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和節約用地制度,守好婁東大地沃土良田。 ■國土空間整治,讓耕地擴容 在耕地資源保護中,太倉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格局,縱深推進國土空間全域整治,讓耕地資源得到最大限度保護。 城廂鎮新農村原新民窯廠地塊,經土地復耕和生態修復后,160多畝的土地種上了水稻,金秋十月,金燦燦的稻谷如金色海浪。城廂鎮新農村相關負責人介紹,原先的新民窯廠,附屬工棚等小平房較為破舊,加之晾曬磚坯,對村容村貌影響較大。開展國土空間全域整治后,新民窯廠被拆除,新農村也實現了“散亂污”企業清零。 浮橋鎮牌樓社區也是如此。過去這里有一個“四布廠”地塊,部分廠房被出租,一些小紡織、小化工等“散亂污”企業紛紛進入,影響了周邊居民生活。隨著國土空間全域整治的深入推進,這一地塊目前也已種上水稻。“行走在稻田邊,聞著稻香、聽著蛙鳴,好不愜意。”村民沈啟玉說。 推進國土空間全域整治以來,我市耕地資源保護力度空前,全力推進存量用地拆舊復墾,近3年來共拆舊復墾1.4萬畝。其中,去年新增耕地面積4577畝。 ■“三位一體”保護,繪就幸福底色 仲秋時節,沙溪鎮中荷村,沉甸甸的稻谷、整齊連片的農田,呈現出一片美麗的田園場景。為保護好耕地,中荷村通過村莊整治、建設高標準農田等,為糧食穩產增收夯實基礎。不久前,城廂鎮萬豐村榮獲“江蘇人居環境范例獎”。萬豐村項目化推進專項整治工作,拆除“散亂污”企業等,實現耕地保護、環境整治“雙促進”。 耕地保護,為幸福太倉加碼。當前,太倉加強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統籌推進“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繪就“現代田園城、幸福金太倉”的幸福底色。“十三五”期間,全市共建設高標準農田10.24萬畝。2021年,太倉新建高標準農田2.9萬畝。 記者手記 >>> 耕地保護,關乎糧食安全。“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保護耕地只是開始。春耕秋種,糧食生產需要付出太多艱辛和汗水。珍惜盤中餐,反對浪費,每個人、每個環節,都應不遺余“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