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近年來,我市著力構建以公路為基礎、鐵路為支撐、水路為紐帶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實現公鐵水齊頭并進、江海河互聯互通,不僅打開了城市發展的新大門,也聯通了市民的美好生活。 ■鐵路打造“5+1”軌道交通網絡 “旅客朋友們,列車前方到站——太倉站!”2020年,滬蘇通鐵路一期開通運營,兩年時間里,太倉老百姓深刻體會到了高鐵的便利。 從“地無寸鐵”到成為多條鐵路的交會點,太倉全面融入全國鐵路網,以闊步前行的姿態邁向高鐵時代。當前,我市正深度打造國鐵干線、城際鐵路、市域鐵路相互融合的“5+1”軌道交通網絡。滬蘇通鐵路一期已經開通,南沿江城際鐵路將于明年建成投用,蘇錫常城際鐵路與上海嘉閔線共站的太倉站工程正全力推進,滬蘇通鐵路二期也已開工,滬渝蓉高鐵(北沿江高鐵)江蘇段開工動員會議也在近期召開。 隨著“5+1”軌道交通網建設的推進和骨干路網的拓展,太倉“接軌上海、融入主城、聯動周邊”的交通優勢愈發顯現,不僅將滿足居民對于城市群快速推進帶來的出行目的多樣化、出行次數高頻化、城際交流密切化和出行方式升級化的交通出行需求,更將進一步促使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集聚,將在太倉催生大量商貿、消費和服務需求,對太倉城市綜合承載力的提升具有強大的牽引拉動作用。 ■農路暢美舒安 毛柴線是城廂鎮萬豐村的主干道路,幾年前,它還是一條水泥路,提檔升級后變成了平坦開闊的柏油路,并且連通了東倉路,村民進城更方便了。“十年來,村民家門口的砂石路變成了水泥路,部分水泥路又變成了柏油路,路旁安裝了路燈,打造了綠化,出行環境大大改善。”萬豐村村委會副主任潘鋆皓說,道路條件的改善也為發展農文旅產業奠定了基礎,村子的人氣越來越旺了。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不斷加大交通基礎設施投入,持續優化市域農村路網結構,全市“七縱八橫九連接”多層次主干公路網基本建成,“斷頭路”“腸梗路”全面打通,農路路網通達效率和輻射能力顯著增強,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提升——路通了、暢了,也美了。 2019年起,“四好農村路”作為單一項目被列入年度政府實事工程,暢美舒安的農村公路在我市逐步連線成網。我市全面推進城鄉公交一體化發展,構建了以城市為中心、鄉鎮為節點、道路為紐帶、站場為依托,連接城鎮、輻射鄉村的城鎮村放射狀三級公交網絡體系,行政村公交通達率達到100%。依托“四好農村路”建設,我市建成了“2+10+73”的市、鎮、村三級物流網絡。2021年,太倉入選全國第二批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范創建縣;2022年,我市榮獲“‘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稱號。 數據顯示,從2012年到2022年,我市農村公路里程由1010公里增加至1188公里;鄉村道四級公路的雙車道比例由19.8%提升至52.5%;鄉村道優良路率從82.1%提升至92.7%。 ■水路通江達海 “以港強市、以市興港”,作為“江尾海頭第一港”的太倉港近年來深度融入長三角港口一體化發展,基本形成以近洋直達為主、遠洋中轉為支撐、沿海全覆蓋、長江全通達、內河全聯通的國內國際雙循環航線格局,成為長江航線數量最多、密度最大、覆蓋最廣的港口。 去年底,太倉港疏港鐵路建成通車,打通了“鐵水聯運”的最后一公里,為太倉港口功能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助力,為太倉打造臨江現代物貿基地提供先天交通優勢。 此外,提升內河航運能力是服務港口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 日前,額定可裝載120標箱的“江遠百合”輪緩緩從長江經楊林船閘駛入太倉內河水域,標志著江蘇省純電動內河集裝箱船舶試點試航工作正式啟動。從十年前的七級航道到如今的三級航道,通行船舶從50噸級提升到1000噸級,楊林塘航道太倉段實現了“升級”,成為大運量、低能耗、綠色環保的內河水上通道,太倉港貨物可通過“水水中轉集疏運模式”運到內地,既促進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也推動了長三角一體化高效融合。 據了解,目前,我市轄區內有航道42條,總里程371.21公里,基本形成了“三縱三橫兩線”航道網絡。
|